今日午后,医疗板块全线爆发,CRO概念股、医疗服务、创新药、减肥药、中药霸屏涨幅榜,个股方面,诚达药业、和元生物、博腾股份、昭衍新药分别涨19.98%、12.52%、10%。
ETF方面,广发基金港股创新药ETF、平安基金港股医药ETF、银华基金港股通医药ETF分别暴涨6.59%、6.38%和6.23%。
从今日A股强势上扬,沪指成功收复3000点,两市成交额迅速放大至9600亿元,板块表现来看,前期强势的华为产业链概念股全线飘绿,反倒是医药、新能源赛道股扛起反弹大旗,可见本轮A股的反弹,资金选择高低切换,狂跌三年之久的医药板块自然是资金的首选。
截至10月26日,医药指数PE(TTM)为26.12倍,处于历史上25%分位下方。
短期来看,其实在减肥药的催化下,医药板块从8月25日就开始为期1个多月的反弹,直10月13日达到阶段性高点后开始回踩。
今日的强势反弹跟大盘出现了明显的企稳、见底信号有关,成交量也有所放大,北向资金也逐渐流入,尽管在国际地缘政治上,中东战火愈演愈烈,但中美大国关系有缓和迹迹象也有助于医疗板块从低位拉升。
更重要的一点是,医疗板块的三季度业绩稳中有升,创新药板块对业绩增量的贡献正在逐步凸显。
10月26日晚间,智飞生物公布2023年三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三季度实现营收148.26亿元,同比增长56.57%,实现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增长20.89%。
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第三季度净利润33.92亿元,同比增长20.52%。另一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第三季度净利润11.66亿元,同比+10.57%,符合预期,延续上半年的复苏态势,继续保持正增长。
爱尔眼科第三季度净利润14.69亿元,同比+37.82%,环比+57.72%,超出市场预期。
另外,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欧央行如期暂停加息,叠加近期中美关系缓和,中国9月出口数据,全球贸易“金丝雀”韩国三季度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出口贸易出现改善迹象,叠加近期各种创新药会议召开,市场乐观看待或内医药企业的出口海外业务回升。
同时熊了三年的医疗板块在今年迎来最重要的催化剂之一——减肥药,市场甚至认为减肥药之于医药板块就像ChatGPT之于传媒板块,具备四大困境反转因素。政策支持、行业周期的反转、估值水平的低位以及出现爆款产品。
根据中国PDB样本医院放大版销售数据,2018年我国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约为6.8亿元,2022年高速增长至约60.5亿元,2018-2022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70.5%。据Frost&Sullivan预测,2030年我国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将达515亿元,呈快速发展态势。
由于减重市场的庞大需求,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布局GLP-1减重药物上游原料药及相关中间体的合成。
从资金的角度来看,国内一线投资者公募资金在三季度也加大对医药板块的布局,全基医药重仓占比环比持续提升,仓位占比来看,消费中食饮、医药占比提升居前。
同时药明康德成为三季度公募基金增持最多的个股,足以说明资金对医药板块的偏好逐步回升。情绪底部已经逐步走出。
其实ETF资金在医药板块反弹的9月是持续减持,逢高出货的态度很坚决,其中华宝基金医疗ETF、易方达医药ETF、平安基金医疗创新ETF份额在9月分别减少22.64亿份、9.14亿份以及2.94亿份。
但从上周开始资金开始重新加码医药主题ETF,本周抄底姿态更迅猛,华宝基金医疗ETF、易方达基金医药ETF、银华基金创新药ETF本周前四天份额狂增29.98亿份、12.12亿份以及6.57亿份。
目前A股市场上有多只医药主题相关的ETF,如中药、创新药、疫苗等细分主题,考虑到政策支持、国产替代、行业催化剂等因素,创新药方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细分方向。
其中创新药主题的ETF数量也非常多,跟踪指数种类繁多,但内部马太效应非常明显,规模两极分化,博时基金恒生医疗ETF是创新药主题ETF里规模最大的一只产品,跟踪的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全市场唯一恒生医疗保健ETF。
从行业分布来看,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聚焦港股医疗保健行业,在医疗保健概念各细分领域都有覆盖,为配置港股市场医疗保健行业优质成长公司提供了分散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从前十大重仓股来看 ,该指数风格偏中大市值,个股偏向创新药医疗的龙头股,未来成长可期。前十大权重股的合计占比仅为22.22%,说明该指数分布较为均衡,不存在被个别大市值个股“绑架”,从而导致指数出现失真的情况,第一大重仓股是药明生物,权重为3.78%,石药集团和百济神州分别是第二、第三大重仓股,权重分别为2.7%、2.6%。
对于医药板块四季度的投资展望,中欧基金葛兰在三季报中也提及减重、阿尔茨海默症等领域都不断有新的研发突破,但依然有大量临床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创新药及创新器械都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
中银证券在近期研报指出,随着集采及医药反腐进入后半程,龙头公司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从销售端到产品的创新端,都会逐步体现;现阶段的医药行业已经处在历史的底部区间,且即将反转,坚定看好医药长周期向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