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11月20日,在2023年粤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研究成果发布暨南沙创新发展论坛上,由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组织编写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报告(2023年)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正式发布,对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着墨较多。
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粤港澳三地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紧密合作。当下的合作状况如何?未来又将如何一致迈向发展目标?
加强粤港澳规则机制衔接
建设创新利益共同体
“在我看来,粤港澳三地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的理想状态,就是感受不到体制机制的差别。”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总裁李奎告诉南都记者,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创新成果到内地转化,能够与内地成果在地转化一样。目前看来,粤港澳三地仍存在客观障碍,需要进一步推动规则体系的有效衔接。
《蓝皮书》指出,粤港澳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程度不足,导致港澳成果来粤转化难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究其原因,一方面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尚未破除,人才往来港澳限制多、资金经费过境税费高、中试基地跨境共享难、科技交流合作频率低等问题尚未解决,降低了创新主体跨境合作的积极性,阻碍了粤港澳科技成果双向转化途径。
另一方面,粤港澳创新资源对接不充分,三地间技术交易规模偏小,与大湾区经济体量不相匹配,港澳成果来粤转化的数量偏少,成功实现产业化的项目不多。港澳地区创新资源溢出效应尚未完全形成,在基础研发和产业应用领域的创新动能尚未有效释放,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近年来,为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三地官方积极推动合作机制的升级与创新,包括广东持续组织实施粤港澳科技合作计划、向港澳机构有序开放科技计划项目、共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引导和支持更多粤港澳科技创新主体探索符合科研规律和自身发展需求的合作路径,推动港澳科技成果来粤转化。据统计,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自实施以来,累计支持了3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约3亿元。去年,广东又先后与澳门、香港签署粤澳、粤港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协议,优化粤澳、粤港科技合作专责小组成员单位,进一步筑牢合作机制。
与此同时,广东通过协同港澳,向港澳有序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推动省财政经费过境港澳使用,并探索科研用物资跨境便利流动。李奎表示能明显感受到,大湾区内的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正愈加便利。
如何加强粤港澳三地规则机制衔接?《蓝皮书》建议,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政策等,建设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利益共同体。建立和完善跨区域有效协商机制,协调、规范和解决创新合作中政策实施、项目组织、平台建设等重大问题。同时,加快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推动开放互联网管理和跨境数据流动等改革。建立跨区域的法律服务组织与机构,为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热情、保护科技成果提供有效法律支撑。
强化政产学研协作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
“产、学、研、用、投要实现一个真正的大闭环,需要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协作。”站在高校立场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指出多方共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蓝皮书》对比了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等国际主要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后总结提出,三大湾区均具有创新成果转化模式的特点,重视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生态。当中包括支持技术转移中介服务结构建设,助力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因地制宜打造技术转移模式。近年来,港澳高校内地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了港澳科技成果来粤转化、人才资源引入湾区,这在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三大粤港澳合作平台尤为明显。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自2014年成立以来,与超过120所境外名校开展合作,累计面向港澳引进跨学科研究和新兴交叉领域人才超过40名。目前,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代表的港澳高校内地办学逐渐形成一定趋势和规模,培养了大湾区科技人才,搭建了广东对外科技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香港科技大学拥有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港科大(广州)希望能在广州构建起良好的创新生态。如果大湾区真正建设成为人才密集高地,我们依托大湾区的生态系统,就能够形成像硅谷一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当产、学、研、用、投真正形成闭环,假以时日,大湾区就会成为新的国际创新创业高地。”熊辉表示,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政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
《蓝皮书》指出,高校成果面临科研经费、人才、成果跨境流动难等阻点,产学研合作亟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为此,建议依托广东建成的港澳科技孵化载体超130家,在孵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近1100个,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打破跨境创新创业信息壁垒。
同时,依托港澳高校建成和筹建的内地校区,以及参与建设的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支持更多高校院所来粤合作办学和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和孵化基地,加速港澳高校端科研人才成果来粤转化。
此外,依托行业协会集聚粤港澳三地行业头部产业龙头、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资源搭建“需求发布—人才响应—成果转化—服务支撑”高效畅通渠道,打造高水平粤港澳创新服务协作圈,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高效对接和便利转化。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出品:南都广州新闻部